1.某一古代建筑工程具有以下特征:①是人工修建的;②始建于春秋末期,经隋朝、元朝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的规模;③《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它有所记载;④沿线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经济区。根据上述描述,这一工程是:
A 莫高窟
B 灵渠
C 都江堰
D 京杭大运河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错误,莫高窟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持续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
B项错误,灵渠是秦朝修建的。灵渠的凿通,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打通了南北水道,为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障。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形成了贯穿华东和华南的水运网络。
C项错误,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修建于战国时期,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D项正确,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它有所记载。京杭大运河起点为杭州、终点为北京,其沿线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经济区。故正确答案为D。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____________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A 理论创新 B 中国化时代化
C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政治常识。
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故正确答案为B
3.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面对 ______的世界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面对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面对来之不易的美好岁月,要________、心怀感恩;面对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要________ 、勇于担当。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纷繁复杂 安之若素 当仁不让
B 眼花缭乱 知恩图报 一马当先
C 扑朔迷离 饮水思源 责无旁贷
D 一日千里 安居乐业 义不容辞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空,搭配“世界变局”,A项“纷繁复杂”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C项“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D项“一日千里”比喻进展极快,均可形容世界发展的局势,保留。B项“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通常搭配的主语为人,且在文中需表述为“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变局”,搭配不当,排除。
第二空,通过“、”与“心怀感恩”形成并列,体现要感恩现在的美好岁月,C项“饮水思源”指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符合文意,保留。A项“安之若素”指在反常或危困等情况下,仍安然处之,毫不在意,D项“安居乐业”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均不能体现感恩之意,排除。第三空,代入验证,C项“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可与“勇于担当”形成并列关系,符合文意,当选。故正确答案为C。
4.并非所有的阅读都是一场对抗,一次______ 的对话。有谁未曾被一篇扣人心弦、_______的论述所折服,未曾_______在他人的思维里,而又被一声电话铃声或其他干扰拽回现实?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唇枪舌剑 字字珠玑 沉醉
B 雄辩高谈 丝丝入扣 迷醉
C舌战群儒 笔底生花 沉浸
D剑拔弩张 巧舌如簧 陶醉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空,根据“一场······一次······”可知,横线处与“对抗”构成并列关系,应体现阅读中读者与作者对抗的状态。A项“唇枪舌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D项“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均与文意相符,保留。B项“雄辩高谈”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无法体现文段中双方“对抗”之意,排除;C项“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文段中表达的是阅读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抗,并无“同很多人辩论”之意,排除。
第二空,根据“、”可知,横线处与“扣人心弦”意思相近,且根据“折服”可知,横线处应体现论述很精彩之意。A项“字字珠玑”意为文章中遣词用字非常优美,与文意相符,保留。D项“巧舌如簧”意为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感情色彩偏消极,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
第三空,代入验证,根据“而又被一声电话铃声或其他干扰拽回现实”可知,横线处应体被他人的思维所深深吸引之意。A项“沉醉”比喻为美好的事物所陶醉,与文意相符,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A。
5.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我开始思考怎样用古典音乐语言表现中国文化,怎样将中国文化______融入到我对古典音乐的诠释中。我会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穿衣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让观众在乐符的_______中仿佛听到蝴蝶翅膀的振动声,看到蜻蜓点水般的涟漪款款。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韵味 共振
B意蕴 流淌
C精髓 飞扬
D感受 跳跃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空,搭配“中国文化”,A项“韵味”指情趣、趣味,B项“意蕴”指内在的意义、含义,C项“精髓”比喻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均与“中国文化”搭配得当,保留。D项“感受”指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在此处应表述为“对中国文化的感受”,故此处用法不当,排除。
第二空,搭配“乐符”,B项“流淌”指流动,搭配得当,当选。A项“共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文中并无此含义,且和“乐符”搭配不当,排除;C项“飞扬”指向上飘起,与“乐符”搭配不当,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这部在散文、小说、自传间自由________的作品,以1914至1931年间,作者在肯尼亚恩贡山麓经营咖啡农场的经历为背景,_______地将众多的人、景、物熔于一炉,既有忠实而富文学性的观察与描摹,也始终贯穿着对自身、对人性的思考。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切换 匠心独运 B 穿插 深入浅出
C 变幻 举重若轻 D 出入 不动声色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空,搭配“作品”,且根据前文“这部在散文、小说、自传间自由······”可知,横线处应表达这部作品具备散文、小说、自传三种文体的风格特点。A项“切换”指影视片等从某一镜头或画面迅速转换到另一镜头或画面,也泛指转换,符合文意,保留。B项“穿插”指小说或戏曲中,插入一些次要情节,以衬托主题,C项“变幻”指不规则的改变,常用于“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D项“出入”指出去和进来,均无法体现出这部作品具有三种文体的风格,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代入验证,对应横线前后语境,根据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将众多的人、景、物相融合,既有观察与描摹,也贯穿着对自身、对人性的思考可知,作者在写作时运用了一些创造性的手法,倾注了一些心思,A项“匠心独运”指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A。
7.绝妙与糟糕,是人生中不断涌现的高峰与低谷,我们被生活的铁拳一次次打倒在地,又凭借蕴藏在体内的强大“复原力”,一次次地爬起来,擦干泪水,重新前行。“复原力”是人生的宝藏,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像不断输出的基础是不停输入一样,它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储蓄,而这种储蓄的关键时期,就在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且模糊不清、摇摆不定的童年时期。父母的悉心陪伴与支持、孩童眼界的增长与扩充、均衡的营养能够使大脑化学物质及肠道菌群保持平衡,这三点要素是构筑“复原力”宝藏的关键。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要在童年为孩子筑牢“复原力”的基础
B “复原力”是父母给予孩子的重要宝藏
C 激发强大“复原力”才有勇气面对生活
D “复原力”的养成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文段开篇引出“复原力”的话题,介绍人生中会有高峰和低谷,“复原力”能帮助我们在倒地后爬起来。接着通过转折词“但”提出问题,即“复原力”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通过“需要”引出对策,强调要抓住关键时期——童年时期储蓄“复原力”,尾句具体介绍构筑童年时期“复原力”的三点要素。故文段主题词为“复原力”和“童年”,对应A项。
B项,“重要宝藏”对应转折词“但”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C项,“有勇气面对生活”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复原力的养成因素”对应文段尾句解释说明部分,非重点,且缺少文段主题词“童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质疑”其实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对于以前的结果、结论甚至得到广泛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但是“质疑”并不完全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面否定。“质疑”实际上是评判地学习和批评地接受,其目的是发现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或者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比如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质疑的结果,使其发现了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只有在低速和弱引力场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使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质疑”:
A 作为科学基本精神的原因
B 与怀疑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C 对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
D 具有的内涵及其实践价值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
文段开篇首先引出质疑是基本的科学精神,接下来通过“但是”转折后指出质疑不是怀疑,也不是全面否定。随后通过“实际上”转折词明确指出质疑是什么,以及它能够发挥的作用。文段最后通过“比如”举例子再次论证观点,因此文段中心句为转折之后质疑的含义和价值。对应D项。
A项,“科学基本精神”、B项,“与怀疑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均对应文段“实际上”之前内容,为转折前非重点部分,排除;
C项,“科学理论发展”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9.①这些钟虽然用途迥异,但形制没有明显差别,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后,一直沿用至近代,学术界将这一新的古钟类型泛称为“梵钟”。
②这种新的古钟类型包括佛寺宫观使用的“佛道用钟”,还包括城市钟楼报时的“更钟”,以及朝堂禁宫安置的“朝钟”等。
③梵钟的名称虽有“梵”字,但并不是随佛教传入中国,而是由古印度的一种敲击的木板与中国的古钟文化结合而成。
④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先秦乐钟的古钟类型。
⑤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圆筒形梵钟开始广泛出现。
⑥自此,中国古钟的形制、声韵等都因其应用范围的拓展和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变化。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⑤⑥④②①
B ⑤③⑥④②①
C ⑤④⑥②①③
D ④①③⑥⑤②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观察选项,③句、④句和⑤句三句充当首句,③句介绍的是梵钟的名称,⑤句引出话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梵钟开始出现,应该先提出梵钟这一话题,再介绍其名称,故③句不适合做首句,排除A项;
④句出现指代词“这”,指代不明确,不适合做首句,排除D项;
对比B、C两项,④句前接⑥句或⑤句,④句中指代词“这”指的应该是一种古钟类型,⑥句介绍的是古钟的形制、声韵等发生了变化,非④句指代内容,排除B项;
⑤句介绍了圆筒形梵钟的出现,与④句指代词对应。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古钟的艺术(文物有话说)》
10.①我们通常看到的悬索桥的基本特征是:加劲梁悬吊在钢缆上,钢缆两端用锚碇固定
②地锚因地制宜放置在不同的空间里,有的直接安置在地面或者深藏在地下,有的固结于沉井的基础之内或利用桥头地形锚固定在山崖岩层中
③悬索桥通常还会建造两个高塔,目的是为钢缆提供中间支承,使塔、墩固结,融为一体
④悬索桥上部结构包括钢缆、塔、加劲梁及吊杆,下部结构包括支承塔的桥墩、锚固钢缆的锚碇及锚台
⑤锚碇用大体积混凝土做成,有地锚和自锚两种
⑥自锚通常是将钢缆锚固定在加劲梁表面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①⑤②④⑥③
B ③①④⑤②⑥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①⑤⑥④②③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
对比选项,确定首句,首句分别为①、③、④三句,①句介绍悬索桥的基本特征,④句介绍悬索桥的上、下部结构,均可作为首句,保留A、C、D三项。③句出现“还”,为关联词后半部分,不适合作为首句,排除B项。
对比选项,A、C、D三项中④、⑤两句的位置不同,④句通过介绍悬索桥的结构引出“锚碇”的话题,⑤句具体介绍“锚碇”的分类,按照行文逻辑,应先引出“锚碇”,再进行解释说明,故④句应在⑤句之前,排除A、D两项。
故正确答案为C。
11.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替代问号,使之呈现一定规律性,最适合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元素组成不同,优先考虑属性规律。题干图形均为轴对称图形,排除B、C两项。观察发现,题干图形封闭区域明显,考虑面数量。第一组图形的面数量分别为3、4、5;第二组前两幅图的面数量分别为2、3,故问号处图形的面数量应为4,只有A项符合。故正确答案为A。
1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
图形元素组成相似,且相同线条重复出现,优先考虑样式规律中的加减同异。九宫格优先按行看,观察发现,第一行中的图1和图2相加得到图3,经验证第三行满足此规律;故第二行应用此规律,图1和图2相加,只有C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C。
13.青花瓷:青铜剑
A 蓝花草:蓝棉鞋
B 黄大衣:黄土坡
C 红星旗:红木柜
D 黑皮夹:黑漆桌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青花瓷”与“青铜剑”一个是瓷器一个是武器,关联不大,二者都是物品,可以考虑命名方式,青花瓷是因其瓷身具有青花图案而命名,青铜剑是因其材料为青铜而命名。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蓝花草不是根据自身图案命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黄大衣是根据衣服颜色来命名,而非自身图案,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红星旗是因其带有红星图案而命名,红木柜是因其材料为红木而命名,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黑皮夹是根据材质命名,而非自身图案,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14.斗拱:古建筑:荷载重量
A 尾灯:汽车:照明搜索
B 船舵:帆船:控制航向
C 剧场:舞台:提供演出
D 芯片:手机:结构保护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斗拱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斗拱是古建筑的一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斗拱的主要作用是荷载重量,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尾灯是汽车的一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但是尾灯的主要作用是安全警示,不是照明搜索,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船舵是帆船的一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船舵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航向,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C项:舞台是剧场的一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但两词顺序与题干相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芯片是手机的一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芯片的主要作用是运算存储,不是结构保护,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诗句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都认识你。因为“普天之下都认识你”,所以“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为因,“莫愁前路无知己”为果,二者为因果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诗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不识庐山真面目”是果,二者为因果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B项:诗句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所以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因为“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所以“隔着江水还能高唱”。“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因,“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果,二者为因果关系,但顺序与题干相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诗句的意思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一枝红杏出墙来”侧面体现了“春色满园”,不是“春色满园”的原因,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诗句的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出师未捷身先死”是因,“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果,二者为因果关系,但顺序与题干相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6.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是环境刺激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认知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够做出知觉判断。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环境认知的是:
A老杨是生活在一座超大城市的老居民,经常在没有地图导航的情况下从城市北边开车到南边去爬山
B小周是建筑设计师,认为红砖建筑直接暴露建筑材料是“纯粹”的表现,但小李却认为建筑物不加装修,外观蹩脚
C小朱平时喜欢观看介绍风景名胜的纪录片,特别是关于九寨沟的反复看了好多遍。当她第一次去九寨沟看到那些美景时,一种强烈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D小王是专业的地图测绘员,工作时开着装有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测绘车,对所到之处的街景进行测绘后获得测绘数据,最终形成一份高精度的数字化地图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环境知觉:“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环境刺激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
环境认知:“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够做出知觉判断”。
第二步:逐一进行分析。
A项:老杨是一座超大城市的老居民,经常在没有地图导航的情况下从北边开车到南边去爬山,符合“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能做出知觉判断”,符合“环境认知”定义,当选;
B项:小周是建筑设计师,认为红砖建筑应该暴露建筑材料,但小李却认为建筑物不加装修,外观蹩脚,小周和小李对于建筑物是否加装修都有自己的看法,符合“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环境刺激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符合“环境知觉”定义,不符合“环境认知”定义,排除;
C项:小朱看了很多遍九寨沟的纪录片,当她第一次去九寨沟看到那些美景时,觉得很熟悉,只能说明因为之前总是看九寨沟的纪录片,这一次身临其境了觉得很熟悉,但并没有提到熟悉了之后进一步分析做出知觉判断,不符合“经过进一步分析能做出知觉判断”,不符合“环境认知”定义,排除;
D项:小王对所到之处的街景进行测绘后获得测绘数据,最终形成数字化地图,不符合“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能做出知觉判断”,不符合“环境认知”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删失数据是指在观察或试验中,由于人力或其他原因未能观察到所感兴趣的事件发生,因而停止观察后得到的数据。如果删失发生的时刻是事先知道的,称之为第一类删失;如果删失发生的数量是事先预定的,称之为第二类删失;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删失称为随机删失。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灯泡在500小时的寿命试验中没有损坏,这属于第一类删失
B 无线电信号因突然受到强烈干扰而无法接收,这属于随机删失
C 机器从今天上午6时到现在已经出现了3次故障,这属于随机删失
D 吃了有毒物质的小白鼠到4月2日早晨8时尚无明显反应,这属于第二类删失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删失数据:“未能观察到所感兴趣的事件发生”、“停止观察后得到的数据”;
第一类删失:“删失发生的时刻是事先知道的”;
第二类删失:“删失发生的数量是事先预定的”;
随机删失:“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删失”。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中灯泡在500小时的寿命试验中没有损坏,满500小时的时刻是删失发生的时刻,首先符合“停止观察后得到的数据”,符合“删失数据”的定义,同时500小时是试验前就设定好的,也符合“删失发生的时刻是事先知道的”,符合“第一类删失”的定义,当选;
B项:该项中无线电信号因突然受到强烈干扰而无法接收,“突然”的干扰是意外情况,其是否影响了整个过程的数据记录并不明确,不符合“停止观察后得到的数据”,不符合“删失数据”的定义,也不符合“随机删失”的定义,排除;
C项:该项中机器从今天上午6时到现在已经出现了3次故障,机器出现故障是不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不明确,不符合“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删失”,不符合“随机删失”的定义,排除;
D项:该项中吃了有毒物质的小白鼠到4月2日早晨8时尚无明显反应,4月2日早晨8时这个时刻是事先设定的,符合“删失发生的时刻是事先知道的”,符合“第一类删失”的定义,不符合“第二类删失”的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8.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成因、内部结构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构造地貌学是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关系的学科。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动力地貌学是研究各种外动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特征的学科。外动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风、溶解和热力冻融等。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都属于地貌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地貌学上述三个分支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 研究灾变性地貌,如山崩、泥石流等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提出防护措施
B 研究同为喀斯特地貌,在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水、热条件下,其不同的表现
C 研究各种外营力和地表间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后,达到的稳定的地貌形态
D 研究地貌在各种地质构造下的形态和不同岩石组成的地层在地貌上的表现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成因、内部结构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造地貌学: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关系的学科;
气候地貌学: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动力地貌学:研究各种外动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特征的学科。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研究灾变性地貌是为了进行预测,提出防护措施,属于“应用地貌学”研究范畴,具体应用在题干所述地貌学及其三个分支学科中均未提及,故不属于地貌学上述三个分支学科研究范畴,当选;
B项:研究同为喀斯特地貌,在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水、热条件下,其不同的表现,“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水、热条件”即不同气候的影响,符合“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属于气候地貌学研究范畴,排除;
C项:研究各种外营力和地表间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后,达到的稳定的地貌形态,“外营力”即外动力,符合“研究各种外动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特征”,属于动力地貌学研究范畴,排除;
D项:研究地貌在各种“地质构造”下的形态和不同岩石组成的地层在地貌上的表现,符合“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关系”,属于构造地貌学研究范畴,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19.科学不是宗教,宗教都主张信仰,所以主张信仰都不科学。
下列选项与题干的逻辑结构相符的是:
A 广东人不是北京人,北京人都说普通话,所以说普通话的都不是广东人
B 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都应受到社会的谴责,所以应受到社会谴责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C 不渴望成功的人都成不了领导,小王渴望成功,所以小王能成为领导
D 商品都有使用价值,空气有使用价值,所以空气也是商品奖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步:翻译题干。
科学(a)→宗教(-b),宗教(b)→主张信仰(c),主张信仰(c)→科学(-a)。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翻译为:,,,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B项:翻译为:犯罪行为(a)→违法行为(b),违法行为(b)→受到谴责(c),受到谴责(c)→犯罪行为(a),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翻译为:领导(a)→渴望成功(b),小王(c)→渴望成功(b),小王(c)→领导(a),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翻译为:商品(a)→使用价值(b),空气(c)→使用价值(b),空气(c)→商品(a),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0.某班选派学生代表参加校庆活动,张强或者隋雷至少必须有一人参加,同时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如果有隋雷,就必须有夏伟
(2)夏伟、张强至多只能有一人
(3)若有张强,就必须有孙风
(4)有孙风,就必须有夏伟
如果以上为真,代表中一定包括以下哪两人?
A 张强和夏伟
B 夏伟和孙风
C 孙风和隋雷
D 隋雷和夏伟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
翻译题干如下:
(1)隋雷夏伟
(2)夏伟 或 张强
(3)张强孙风
(4)孙风夏伟
(5)张强 或 隋雷
将(3)(4)串联为:张强孙风夏伟,又根据(2)可得张强夏伟,则说明张强一定不去,又根据(5)否一推一可得隋雷去,根据(1)可得夏伟去,因此隋雷和夏伟一定去。
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