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题本

2024-11-11 13:53:00 来源:东汇达教育

1、《礼记·曲礼》有言:“男子二十冠而字。”古人名与字的含义通常有一定关联,或相同相近,或相关相辅,或相反相成,下列历史人物名与字的对应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曹丕,字子桓

B. 周瑜,字公瑾

C. 杜甫,字子美

D. 朱熹,字元晦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说男子到20岁行冠礼、取字。且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一般和自己的名字有关联,有这样几种取字方法:①表字和名意义相同,又叫“并列式”;②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作“辅助式”;③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A项正确,曹丕,字子桓。“丕”字在《说文解字》里意为“大”,“桓”的意思取大,与“丕”的意思一致。名和字意义相同。

B项正确,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出自《楚辞·九章·怀沙》,原文为“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故“瑜”和“瑾”均意指美玉。名和字意义相同。

C项正确,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美”是男人长得好看的意思。名和字意义相同。

D项错误,朱熹,字元晦。“熹”为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名与字意义相反,与其他三项不同。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下列诗句内容与传统节日对应错误的是:

A.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寒食节

B.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端午节

C.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节

D.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元宵节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错误,出自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唐朝时期,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而正月十五这天是例外的,因此诗句描写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B项正确,出自唐代元稹的《表夏十首》,“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是描写粽子的佳句,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因此诗句描写的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C项正确,出自北宋苏轼的《阳关曲》,写的是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因此诗句描写的是八月十五中秋节。

D项正确,出自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诗中后两句为“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本诗描绘的是元宵节当天,卖元宵的商贩在一片灯光溢彩中叫卖汤圆的热闹场景,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因此诗句描写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3、雷暴是夏季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在一般人眼中,雷暴意味着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常常造成严重的            。但在热爱天象的摄影师眼中,雷暴是融“声、光、电”为一体的独特            。尤其是充满压追感的雷暴云,云团犹如巨大的飞碟悬浮于天空,旋转凝聚的同时云中闪电不断、雷声滚滚,彰显着大自然的威力。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然灾害 自然景观

B. 自然灾荒 自然景况

C. 自然灾变 自然景象

D. 自然灾患 自然景物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空,搭配“雷暴”,A项“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D项“自然灾患”指自然方面的灾害、灾难,均与“雷暴”搭配恰当,保留。B项“自然灾荒”指因灾害造成的粮食歉收、土地荒芜、物品严重缺乏等状况,侧重饥荒,不符合雷暴天气带来的结果,排除;C项“自然灾变”指因自然现象反常而引起的灾害,与文段“最常见”表述相悖,排除。

第二空,搭配“雷暴”,A项“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与“雷暴”搭配恰当,当选。D项“自然景物”中“景物”指可供观赏的景色和事物,与“雷暴”搭配不当,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成年人总是认为孩子思维幼稚、理解力有限,这其实是一种        。得益于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益便利的交通出行,如今的孩子比以往掌握更多知识,也更加渴望了解世界。阅读可以打开一扇扇门,让他们看见广阔的世界,了解活着的意义,也要面对死亡和失去。而友谊和爱,这些宝贵的品质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终将        他们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成见 推动

B. 偏见 引领

C. 误读 促进

D. 误解 带动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横线处所填词语搭配“黑夜中的明灯”和“他们”,且对应前文“宝贵的品质犹如黑夜中的明灯”,故横线处所填词语要体现品质如明灯一般,带领指引着孩子走向未来,B项“引领”指引导带领,且与“他们”搭配得当,保留;A项“推动”指使事物启动或前进,使工作展开,常搭配社会、经济等,如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一般不与人搭配,排除;C项“促进”指促使进步并推动发展,常见的搭配有促进生产等,且品质如明灯是没办法促进孩子面向世界的,排除;D项“带动”指引导着前进,常见的搭配有沿海带动内地、先进带动后进等,而品质如明灯是不能带头运动的,排除。

验证第一空,根据指代词“这”对应前文成年人的观点,且根据后文“如今的孩子比以往掌握更多知识,也更加渴望了解世界”可知,成年人对孩子的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B项“偏见”指片面的见解、成见,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5、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        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          和实效性。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满足 影响力

B. 贴近 亲和力

C. 融合 感染力

D. 细分 说服力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采用精准的传播方式。B项“贴近”指靠近,D项“细分”指详细区分,置于文段均符合文意,保留。A项“满足”指使满足,填入此处应为“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传播方式”,故用法错误,排除;C项“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置于文段意为采用一种传播方式,与后文“精准传播方式”矛盾,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根据文意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出“精准传播方式”对“国际传播”的意义。B项“亲和力”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D项“说服力”指说话者运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受众的能力,采用精准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可使传播内容更易被接受,而非说服别人,且B项“亲和力”与“贴近”能形成前后呼应,故B项更契合文意,当选,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6、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坐落在姚江畔的阳明古镇,与相距不远的王阳明故居,        已是余姚的名片。节日期间,这里也是城市会客厅,本地人、返乡客和外来游客,把阳明古镇挤得            。人行道上摩肩接踵,行人笑靥如花。

A. 俨然、密不透风

B. 俨然、熙熙攘攘

C. 宛然、密不透风

D. 宛然、熙熙攘攘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前后内容可知,阳明古镇、王阳明故居是展示余姚城市文化的名片,A项、B项“俨然”作副词时,形容很像,特别像,符合文意,均保留。C项、D项“宛然”指仿佛,与“俨然”相比程度较轻,与后文“节日期间,这里也是城市会客厅”的对应不如“俨然”更加契合,更能体现城市名片之意,均排除。

第二空,根据“人行道上摩肩接踵,行人笑靥如花”可知,节日期间来到阳明古镇的游客很多,呈现人挤人的热闹场景,B项“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符合文意,当选。A项“密不透风”比喻包围紧密或防守严密,侧重于包围或防守,如“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绿植将阳台遮得密不透风”,文段侧重阳明古镇内人来人往,而非被游客包围,不如“熙熙攘攘”更加契合文段语境,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人民网《姚江水,余姚城(我与一座城)》

 

7、太阳能道路是一种较有潜能的工程技术。作为“建筑”材料,太阳能电池板施工和安装更方便,同时具有发电功能。不过,使用太阳能电池的前提条件是日照充足,我国西部的青海、甘肃、西藏、新疆等地区阳光照射充足,加上道路占用率不高,适合建造太阳能电站。但我国山海关以东,东三省地区的冬季日照条件较弱,并不适合使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达到阈值光强才能工作,低于阈值的结果不仅是转换效率降低,低照度条件下可能根本不会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太阳能道路的( )。
A. 建造条件

B. 技术优势

C. 强大功能

D. 分布区域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太阳能道路”这一概念,接着指出“太阳能电池板”的优势,然后通过“不过”转折,强调太阳能电池的“条件”。接着以“我国西部”和“山海关以东、东三省地区”为例,具体说明建造太阳能道路需要的条件,最后进一步补充说明如果达不到建造条件,太阳能电池无法工作。故文段重在强调太阳能道路的建造条件,对应A项。

B、C两项,均为转折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文段中的“我国西部”和“山海关以东、东三省地区”是例证,目的在于证明太阳能道路的建造条件,并不是现实中已经建成的太阳能道路的分布情况,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太阳能道路让电动汽车边跑边充电》

 

8、乡愁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时代烙印。传统的乡愁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现代意义的乡愁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农耕时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人们颠沛流离,“黄鹤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人生常态。现代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有人称之为“最好的时代”,但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市场化、城市化让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乡愁不仅是文化反嚼,更是对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反思。

这段文字主要是剖析“乡愁”的:

A. 历史渊源

B. 时代内涵

C. 地域特征

D. 问题指向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文段先引出乡愁这一话题,说明其具有时代烙印,并依次分析了“传统乡愁”和“现代乡愁”的具体内容。接着介绍在科技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传统乡愁”是常态。尾句通过转折标志词“但”强调虽然现代社会科技正在超速发展,却依然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乡愁便是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显示,对应D项。

A项“历史渊源”、C项“地域特征”文段均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B项“时代内涵”,未明确体现出乡愁问题指向这一特征,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乡愁是一种情愫》

 

9、1859年,达尔文完成旷世巨作《物种起源》,随后着迷于对兰花的研究,他在一本关于兰花的著作中写到:“兰花结构的多样性都是基于同一个目的:一朵花接受另一朵花的授粉。在对兰花的研究中,几乎再没有别的事实让我如此震惊。”达尔文为何对兰花如此痴迷?因为研究形态多样的兰花,可以帮助他进一步完善自然选择和进化方面的理论,但是达尔文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由此,兰花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的形成,被达尔文称为“令人讨厌之谜”。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无数科学家不断致力于解开这一谜团,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物种起源》的续篇

B. “自然选择论”的挑战

C. 兰花进化的百年谜团

D. 达尔文与兰花的传奇故事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文段开篇通过论述达尔文对于兰花的研究,引出“兰花”的话题,接着通过设问的方式论述达尔文对兰花痴迷的原因,之后通过转折词“但是”指出达尔文没有找到有关进化方面的答案,接着通过“由此”总结前文,强调兰花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的形成是一个谜团,尾句继续围绕这个谜团进行论述,指出一百多年来无数科学家依旧未解开兰花相关的谜团。故文段主要论述的核心话题为“兰花”以及“谜团”,对应C项。

A、B两项,均偏离文段核心话题“兰花”“谜团”,排除;

D项,“传奇故事”与C项相比,表述不够明确,且缺少文段核心话题“谜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财新周刊《中国学者破解兰花进化的百年谜团》

 

10、①它和金银、粮食一样作为重要财富,出现在历史的战争和商贸交易中,以其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经济圈

②原来的骑兵和车夫虽然被替代了,但这些行当中相当一部分,转换为装甲兵和司机等新行当,重新投入到社会进程中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现象彻底改变

④同时,汽车和火车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和效率,助力石油等行业飞速发展,新的就业机会大量涌现

⑤人类在战争中开始使用更先进的坦克和装甲车,汽车和火车将马匹挤下主干道也有100年左右的时间了

⑥马匹在人类的社会进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⑤④⑥③①②

B. ⑤③①⑥④②

C. ⑥③⑤①②④

D. ⑥①③⑤②④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⑤句介绍人类战争中的装备更迭,句中“更······”体现一种递进关系,但程度比较对象不明确;⑥句提出“马匹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观点,相较⑤句,更适合作首句,排除A、B两项。

结合题干,对比剩余两项。①句出现指代词“它”,并论述“它很重要”,与⑥句观点一致,且“它”恰指代前文“马匹”,故⑥①两句构成捆绑,D项当选;而⑤句指出“马匹”被“挤下主干道”,即其已不重要,与①句观点不一致,无法构成捆绑,排除C项。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人工智能不只是替代 更有创意的事情会发生》

 

 

1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image.png 

A. A

B. B

C. C

D. D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题干图形均由相同数量的黑色三角形和被分成5行的矩形框架组成,元素组成相同,优先考虑位置规律。观察发现,每幅图形分行明显,优先按行看。黑色三角形于其所在行内每次向右移动一格,且移动到最右侧时循环走,回到最左侧从头 再来,方向不变继续向右移动,排 C、D两项。继续观察发现,黑色三角形在移动的过程中依次顺时针旋转 90°,排除B项,只有A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A。

 

 

 

 

 

12、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替代问号,使两套图形的规律表现出最大的相似性,最适合的是( )。

image.png 

A. A

B. B

C. C

D. D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元素组成相似,优先考虑样式规律。观察发现,题干两组图中,第一组图均有“人”,第二组前两幅图均有“乂”,故“?”处也应该有“乂”,只有D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筚路蓝缕:艰辛

A. 焦金流石:干燥

B. 伏虎降龙:强大

C. 毕雨箕风:简陋

D. 集萤映雪:夏夜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筚路蓝缕”意思是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与“艰辛”是近义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焦金流石”意思是把金属烤焦,把石头晒化,形容极其炎热难耐,与“干燥”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伏虎降龙”意思是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与“强大”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C项:“毕雨箕风”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与“简陋”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集萤映雪”意思是家境贫穷,勤学苦读,与“夏夜”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4、二氧化碳 对于 ),相当于 对于

A. 碳酸气 氧化氢

B. 干冰

C. 氧气 氢元素

D. 温室效应 纯净水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逐一代入选项。

A项:碳酸气是二氧化碳的俗称,二氧化碳是碳酸气的化学名称,二者是全同关系;水是氧化氢的俗称,氧化氢是水的化学名称,二者是全同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B项: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者是对应关系;冰是固态的水,二者是对应关系。但前后两组词顺序相反,排除;

C项:二氧化碳和氧气是不同的两种物质,二者为并列关系;氢元素是水的组成元素,二者是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个因素,二者是因果关系;但纯净水和水不是因果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5、职场义警是指认为自己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能够监控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违反公司规范的迹象,并在自认为适当或合理的时候对感知到的违规同事进行直接或间接处罚的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职场义警的是:

A. 小张认为公司强制加班的行为违反了劳动法,于是向公司主管部门进行实名举报

B. 戴红袖标的居委会王阿姨在斑马线义务执勤时,对乱闯红灯的行人进行口头批评

C. 有同事利用上班时间闲聊,老周看不过去,瞅准机会找到这位同事进行批评教育

D. 保卫科小刘专门就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弱现象向领导进行汇报,建议领导通报批评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监控到违反公司规范的迹象”、“自认为适当或合理的时候对违规同事进行处罚”。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张认为公司行为违反劳动法,于是向公司主管部门进行实名举报,其中举报行为并非惩罚行为,不符合“自认为适当或合理的时候对违规同事进行处罚”,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居委会王阿姨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进行批评是发生在其义务执勤期间,监督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是王阿姨的工作内容,不符合“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老周对上班闲聊的同事进行批评教育,但并未提及老周的身份是领导,所以他并没有权力批评教育该同事,符合“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老周瞅准机会直接批评上班闲聊的同事,符合“自认为适当或合理的时候对违规同事进行处罚”,符合定义,当选;

D项:关注员工安全意识的问题在保卫科小刘的工作范围之内,不符合“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外向投射是指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外向投射的是:

A. 小赵考试没有考好愤而撕了试卷

B. 小钱做了坏事后,为减轻内疚感,转而投身慈善事业

C. 小孙其实很自卑,但在实际行动和言谈中却表现出过分自信

D. 小李骨折住院时常常焦躁不安,动辄发怒,责怪家人照料不周,埋怨医务人员未尽心尽责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赵因没考好而撕了试卷,并不涉及他人,不符合“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小钱做了坏事后,通过投身慈善事业来减轻内疚感,并非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归于他人,不符合“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小孙虽然自卑但行动和言语中表现出过分自信,并非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归于他人,不符合“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小李住院时焦躁不安,动辄发怒,并责怪家人和医务人员,符合“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符合定义,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17、“嗜睡”是一种睡眠失调现象,患者会持续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往往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睡着,甚至是在活动中途突然入睡。“醉睡”则指酒醒后并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醉睡”往往伴随混乱、迷惑、甚至暴力反应和失忆。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未体现“嗜睡”或“醉睡”的是:

A.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B.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C. 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

D. 临川税驾忽数月,嗜睡爱闲常闭门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嗜睡:“睡眠失调现象”、“持续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睡着”;

醉睡:“酒醒后并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伴随混乱、迷惑、甚至暴力反应和失忆”。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诗句意思是昨夜雨下得稀疏,风刮得很急,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符合“酒醒后并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符合“醉睡”定义,排除;

B项:诗句意思是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符合“睡眠失调现象”、“持续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符合“嗜睡”定义,排除;

C项:诗句意思是人老了之后晚上睡眠很少,常常很早就醒来,坐送残夜,等待天晓,因为有病,身体早早地衰老,恐怕不到致仕之年,就要告老还乡了,说的是年老之后睡眠变少,不符合定义,当选;

D项:诗句意思是在临川休息住宿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喜欢睡觉热爱闲适不被打扰,所以经常闭门谢客,符合“持续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符合“嗜睡”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8、趋触性,是指动物对其所赖以生存的基底所具有的定向作用。主动趋向基底面的叫正趋触性,主动背离基底面的称为负趋触性。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动物表现出负趋触性的是:

A. 蟑螂常潜藏于狭小之缝隙间,以保持身躯与周围物体的接触

B. 蝙蝠飞行时可以通过回声定位而避开一切固体障碍物

C. 岩礁鱼类较长时间栖息在岩礁缝隙,通过皮肤、侧线接触岩礁

D. 生活在土壤、卷叶或狭缝内的昆虫躯体两侧或背面接触物体后会静止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趋触性:“动物对其所赖以生存的基底所具有的定向作用”;

正趋触性:“主动趋向基底面”;

负趋触性:“主动背离基底面”。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中周围物体是蟑螂生存的基底,潜藏在缝隙间保持身躯与周围物体的接触,符合“主动趋向基底面”,符合正趋触性的定义,排除;

B项:该项中固体障碍物是蝙蝠生存的基底,蝙蝠飞行时避开一切固体障碍物,符合“主动背离基底面”,符合负趋触性的定义,当选;

C项:该项中岩礁是岩礁鱼类生存的基底,栖息在岩礁缝隙,通过皮肤、侧线接触岩礁,符合“主动趋向基底面”,符合正趋触性的定义,排除;

D项:该项中生活在土壤、卷叶或狭缝内的昆虫躯体两侧或背面接触物体后会静止,静止说明没有“主动背离基底面”,不符合负趋触性的定义,排除。

 


 

 

 

 

 

 

 

 

 

 

 

 


1、《礼记·曲礼》有言:“男子二十冠而字。”古人名与字的含义通常有一定关联,或相同相近,或相关相辅,或相反相成,下列历史人物名与字的对应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曹丕,字子桓

B. 周瑜,字公瑾

C. 杜甫,字子美

D. 朱熹,字元晦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说男子到20岁行冠礼、取字。且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一般和自己的名字有关联,有这样几种取字方法:①表字和名意义相同,又叫“并列式”;②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作“辅助式”;③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A项正确,曹丕,字子桓。“丕”字在《说文解字》里意为“大”,“桓”的意思取大,与“丕”的意思一致。名和字意义相同。

B项正确,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出自《楚辞·九章·怀沙》,原文为“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故“瑜”和“瑾”均意指美玉。名和字意义相同。

C项正确,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美”是男人长得好看的意思。名和字意义相同。

D项错误,朱熹,字元晦。“熹”为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名与字意义相反,与其他三项不同。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下列诗句内容与传统节日对应错误的是:

A.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寒食节

B.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端午节

C.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节

D.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元宵节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错误,出自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唐朝时期,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而正月十五这天是例外的,因此诗句描写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B项正确,出自唐代元稹的《表夏十首》,“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是描写粽子的佳句,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因此诗句描写的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C项正确,出自北宋苏轼的《阳关曲》,写的是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因此诗句描写的是八月十五中秋节。

D项正确,出自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诗中后两句为“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本诗描绘的是元宵节当天,卖元宵的商贩在一片灯光溢彩中叫卖汤圆的热闹场景,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因此诗句描写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3、雷暴是夏季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在一般人眼中,雷暴意味着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常常造成严重的            。但在热爱天象的摄影师眼中,雷暴是融“声、光、电”为一体的独特            。尤其是充满压追感的雷暴云,云团犹如巨大的飞碟悬浮于天空,旋转凝聚的同时云中闪电不断、雷声滚滚,彰显着大自然的威力。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然灾害 自然景观

B. 自然灾荒 自然景况

C. 自然灾变 自然景象

D. 自然灾患 自然景物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空,搭配“雷暴”,A项“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D项“自然灾患”指自然方面的灾害、灾难,均与“雷暴”搭配恰当,保留。B项“自然灾荒”指因灾害造成的粮食歉收、土地荒芜、物品严重缺乏等状况,侧重饥荒,不符合雷暴天气带来的结果,排除;C项“自然灾变”指因自然现象反常而引起的灾害,与文段“最常见”表述相悖,排除。

第二空,搭配“雷暴”,A项“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与“雷暴”搭配恰当,当选。D项“自然景物”中“景物”指可供观赏的景色和事物,与“雷暴”搭配不当,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4、成年人总是认为孩子思维幼稚、理解力有限,这其实是一种        。得益于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益便利的交通出行,如今的孩子比以往掌握更多知识,也更加渴望了解世界。阅读可以打开一扇扇门,让他们看见广阔的世界,了解活着的意义,也要面对死亡和失去。而友谊和爱,这些宝贵的品质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终将        他们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成见 推动

B. 偏见 引领

C. 误读 促进

D. 误解 带动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横线处所填词语搭配“黑夜中的明灯”和“他们”,且对应前文“宝贵的品质犹如黑夜中的明灯”,故横线处所填词语要体现品质如明灯一般,带领指引着孩子走向未来,B项“引领”指引导带领,且与“他们”搭配得当,保留;A项“推动”指使事物启动或前进,使工作展开,常搭配社会、经济等,如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一般不与人搭配,排除;C项“促进”指促使进步并推动发展,常见的搭配有促进生产等,且品质如明灯是没办法促进孩子面向世界的,排除;D项“带动”指引导着前进,常见的搭配有沿海带动内地、先进带动后进等,而品质如明灯是不能带头运动的,排除。

验证第一空,根据指代词“这”对应前文成年人的观点,且根据后文“如今的孩子比以往掌握更多知识,也更加渴望了解世界”可知,成年人对孩子的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B项“偏见”指片面的见解、成见,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5、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        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          和实效性。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满足 影响力

B. 贴近 亲和力

C. 融合 感染力

D. 细分 说服力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采用精准的传播方式。B项“贴近”指靠近,D项“细分”指详细区分,置于文段均符合文意,保留。A项“满足”指使满足,填入此处应为“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传播方式”,故用法错误,排除;C项“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置于文段意为采用一种传播方式,与后文“精准传播方式”矛盾,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根据文意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出“精准传播方式”对“国际传播”的意义。B项“亲和力”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D项“说服力”指说话者运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受众的能力,采用精准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可使传播内容更易被接受,而非说服别人,且B项“亲和力”与“贴近”能形成前后呼应,故B项更契合文意,当选,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6、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坐落在姚江畔的阳明古镇,与相距不远的王阳明故居,        已是余姚的名片。节日期间,这里也是城市会客厅,本地人、返乡客和外来游客,把阳明古镇挤得            。人行道上摩肩接踵,行人笑靥如花。

A. 俨然、密不透风

B. 俨然、熙熙攘攘

C. 宛然、密不透风

D. 宛然、熙熙攘攘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前后内容可知,阳明古镇、王阳明故居是展示余姚城市文化的名片,A项、B项“俨然”作副词时,形容很像,特别像,符合文意,均保留。C项、D项“宛然”指仿佛,与“俨然”相比程度较轻,与后文“节日期间,这里也是城市会客厅”的对应不如“俨然”更加契合,更能体现城市名片之意,均排除。

第二空,根据“人行道上摩肩接踵,行人笑靥如花”可知,节日期间来到阳明古镇的游客很多,呈现人挤人的热闹场景,B项“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符合文意,当选。A项“密不透风”比喻包围紧密或防守严密,侧重于包围或防守,如“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绿植将阳台遮得密不透风”,文段侧重阳明古镇内人来人往,而非被游客包围,不如“熙熙攘攘”更加契合文段语境,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人民网《姚江水,余姚城(我与一座城)》

 

7、太阳能道路是一种较有潜能的工程技术。作为“建筑”材料,太阳能电池板施工和安装更方便,同时具有发电功能。不过,使用太阳能电池的前提条件是日照充足,我国西部的青海、甘肃、西藏、新疆等地区阳光照射充足,加上道路占用率不高,适合建造太阳能电站。但我国山海关以东,东三省地区的冬季日照条件较弱,并不适合使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达到阈值光强才能工作,低于阈值的结果不仅是转换效率降低,低照度条件下可能根本不会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太阳能道路的( )。
A. 建造条件

B. 技术优势

C. 强大功能

D. 分布区域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太阳能道路”这一概念,接着指出“太阳能电池板”的优势,然后通过“不过”转折,强调太阳能电池的“条件”。接着以“我国西部”和“山海关以东、东三省地区”为例,具体说明建造太阳能道路需要的条件,最后进一步补充说明如果达不到建造条件,太阳能电池无法工作。故文段重在强调太阳能道路的建造条件,对应A项。

B、C两项,均为转折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文段中的“我国西部”和“山海关以东、东三省地区”是例证,目的在于证明太阳能道路的建造条件,并不是现实中已经建成的太阳能道路的分布情况,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太阳能道路让电动汽车边跑边充电》

 

8、乡愁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时代烙印。传统的乡愁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现代意义的乡愁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农耕时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人们颠沛流离,“黄鹤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人生常态。现代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有人称之为“最好的时代”,但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市场化、城市化让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乡愁不仅是文化反嚼,更是对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反思。

这段文字主要是剖析“乡愁”的:

A. 历史渊源

B. 时代内涵

C. 地域特征

D. 问题指向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文段先引出乡愁这一话题,说明其具有时代烙印,并依次分析了“传统乡愁”和“现代乡愁”的具体内容。接着介绍在科技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传统乡愁”是常态。尾句通过转折标志词“但”强调虽然现代社会科技正在超速发展,却依然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乡愁便是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显示,对应D项。

A项“历史渊源”、C项“地域特征”文段均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B项“时代内涵”,未明确体现出乡愁问题指向这一特征,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乡愁是一种情愫》

 

9、1859年,达尔文完成旷世巨作《物种起源》,随后着迷于对兰花的研究,他在一本关于兰花的著作中写到:“兰花结构的多样性都是基于同一个目的:一朵花接受另一朵花的授粉。在对兰花的研究中,几乎再没有别的事实让我如此震惊。”达尔文为何对兰花如此痴迷?因为研究形态多样的兰花,可以帮助他进一步完善自然选择和进化方面的理论,但是达尔文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由此,兰花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的形成,被达尔文称为“令人讨厌之谜”。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无数科学家不断致力于解开这一谜团,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物种起源》的续篇

B. “自然选择论”的挑战

C. 兰花进化的百年谜团

D. 达尔文与兰花的传奇故事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文段开篇通过论述达尔文对于兰花的研究,引出“兰花”的话题,接着通过设问的方式论述达尔文对兰花痴迷的原因,之后通过转折词“但是”指出达尔文没有找到有关进化方面的答案,接着通过“由此”总结前文,强调兰花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的形成是一个谜团,尾句继续围绕这个谜团进行论述,指出一百多年来无数科学家依旧未解开兰花相关的谜团。故文段主要论述的核心话题为“兰花”以及“谜团”,对应C项。

A、B两项,均偏离文段核心话题“兰花”“谜团”,排除;

D项,“传奇故事”与C项相比,表述不够明确,且缺少文段核心话题“谜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财新周刊《中国学者破解兰花进化的百年谜团》

 

10、①它和金银、粮食一样作为重要财富,出现在历史的战争和商贸交易中,以其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经济圈

②原来的骑兵和车夫虽然被替代了,但这些行当中相当一部分,转换为装甲兵和司机等新行当,重新投入到社会进程中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现象彻底改变

④同时,汽车和火车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和效率,助力石油等行业飞速发展,新的就业机会大量涌现

⑤人类在战争中开始使用更先进的坦克和装甲车,汽车和火车将马匹挤下主干道也有100年左右的时间了

⑥马匹在人类的社会进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⑤④⑥③①②

B. ⑤③①⑥④②

C. ⑥③⑤①②④

D. ⑥①③⑤②④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⑤句介绍人类战争中的装备更迭,句中“更······”体现一种递进关系,但程度比较对象不明确;⑥句提出“马匹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观点,相较⑤句,更适合作首句,排除A、B两项。

结合题干,对比剩余两项。①句出现指代词“它”,并论述“它很重要”,与⑥句观点一致,且“它”恰指代前文“马匹”,故⑥①两句构成捆绑,D项当选;而⑤句指出“马匹”被“挤下主干道”,即其已不重要,与①句观点不一致,无法构成捆绑,排除C项。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人工智能不只是替代 更有创意的事情会发生》

 

 

1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image.png 

A. A

B. B

C. C

D. D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题干图形均由相同数量的黑色三角形和被分成5行的矩形框架组成,元素组成相同,优先考虑位置规律。观察发现,每幅图形分行明显,优先按行看。黑色三角形于其所在行内每次向右移动一格,且移动到最右侧时循环走,回到最左侧从头 再来,方向不变继续向右移动,排 C、D两项。继续观察发现,黑色三角形在移动的过程中依次顺时针旋转 90°,排除B项,只有A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A。

 

 

 

 

 

12、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替代问号,使两套图形的规律表现出最大的相似性,最适合的是( )。

image.png 

A. A

B. B

C. C

D. D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元素组成相似,优先考虑样式规律。观察发现,题干两组图中,第一组图均有“人”,第二组前两幅图均有“乂”,故“?”处也应该有“乂”,只有D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筚路蓝缕:艰辛

A. 焦金流石:干燥

B. 伏虎降龙:强大

C. 毕雨箕风:简陋

D. 集萤映雪:夏夜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筚路蓝缕”意思是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与“艰辛”是近义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焦金流石”意思是把金属烤焦,把石头晒化,形容极其炎热难耐,与“干燥”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伏虎降龙”意思是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与“强大”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C项:“毕雨箕风”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与“简陋”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集萤映雪”意思是家境贫穷,勤学苦读,与“夏夜”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4、二氧化碳 对于 ),相当于 对于

A. 碳酸气 氧化氢

B. 干冰

C. 氧气 氢元素

D. 温室效应 纯净水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逐一代入选项。

A项:碳酸气是二氧化碳的俗称,二氧化碳是碳酸气的化学名称,二者是全同关系;水是氧化氢的俗称,氧化氢是水的化学名称,二者是全同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B项: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者是对应关系;冰是固态的水,二者是对应关系。但前后两组词顺序相反,排除;

C项:二氧化碳和氧气是不同的两种物质,二者为并列关系;氢元素是水的组成元素,二者是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个因素,二者是因果关系;但纯净水和水不是因果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5、职场义警是指认为自己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能够监控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违反公司规范的迹象,并在自认为适当或合理的时候对感知到的违规同事进行直接或间接处罚的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职场义警的是:

A. 小张认为公司强制加班的行为违反了劳动法,于是向公司主管部门进行实名举报

B. 戴红袖标的居委会王阿姨在斑马线义务执勤时,对乱闯红灯的行人进行口头批评

C. 有同事利用上班时间闲聊,老周看不过去,瞅准机会找到这位同事进行批评教育

D. 保卫科小刘专门就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弱现象向领导进行汇报,建议领导通报批评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监控到违反公司规范的迹象”、“自认为适当或合理的时候对违规同事进行处罚”。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张认为公司行为违反劳动法,于是向公司主管部门进行实名举报,其中举报行为并非惩罚行为,不符合“自认为适当或合理的时候对违规同事进行处罚”,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居委会王阿姨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进行批评是发生在其义务执勤期间,监督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是王阿姨的工作内容,不符合“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老周对上班闲聊的同事进行批评教育,但并未提及老周的身份是领导,所以他并没有权力批评教育该同事,符合“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老周瞅准机会直接批评上班闲聊的同事,符合“自认为适当或合理的时候对违规同事进行处罚”,符合定义,当选;

D项:关注员工安全意识的问题在保卫科小刘的工作范围之内,不符合“在没有正式授权的情况下”,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外向投射是指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外向投射的是:

A. 小赵考试没有考好愤而撕了试卷

B. 小钱做了坏事后,为减轻内疚感,转而投身慈善事业

C. 小孙其实很自卑,但在实际行动和言谈中却表现出过分自信

D. 小李骨折住院时常常焦躁不安,动辄发怒,责怪家人照料不周,埋怨医务人员未尽心尽责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小赵因没考好而撕了试卷,并不涉及他人,不符合“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小钱做了坏事后,通过投身慈善事业来减轻内疚感,并非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归于他人,不符合“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小孙虽然自卑但行动和言语中表现出过分自信,并非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归于他人,不符合“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小李住院时焦躁不安,动辄发怒,并责怪家人和医务人员,符合“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符合定义,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17、“嗜睡”是一种睡眠失调现象,患者会持续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往往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睡着,甚至是在活动中途突然入睡。“醉睡”则指酒醒后并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醉睡”往往伴随混乱、迷惑、甚至暴力反应和失忆。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未体现“嗜睡”或“醉睡”的是:

A.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B.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C. 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

D. 临川税驾忽数月,嗜睡爱闲常闭门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嗜睡:“睡眠失调现象”、“持续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睡着”;

醉睡:“酒醒后并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伴随混乱、迷惑、甚至暴力反应和失忆”。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诗句意思是昨夜雨下得稀疏,风刮得很急,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符合“酒醒后并没有完全清醒的状态”,符合“醉睡”定义,排除;

B项:诗句意思是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符合“睡眠失调现象”、“持续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符合“嗜睡”定义,排除;

C项:诗句意思是人老了之后晚上睡眠很少,常常很早就醒来,坐送残夜,等待天晓,因为有病,身体早早地衰老,恐怕不到致仕之年,就要告老还乡了,说的是年老之后睡眠变少,不符合定义,当选;

D项:诗句意思是在临川休息住宿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喜欢睡觉热爱闲适不被打扰,所以经常闭门谢客,符合“持续感到极端疲倦,昏昏欲睡”,符合“嗜睡”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8、趋触性,是指动物对其所赖以生存的基底所具有的定向作用。主动趋向基底面的叫正趋触性,主动背离基底面的称为负趋触性。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动物表现出负趋触性的是:

A. 蟑螂常潜藏于狭小之缝隙间,以保持身躯与周围物体的接触

B. 蝙蝠飞行时可以通过回声定位而避开一切固体障碍物

C. 岩礁鱼类较长时间栖息在岩礁缝隙,通过皮肤、侧线接触岩礁

D. 生活在土壤、卷叶或狭缝内的昆虫躯体两侧或背面接触物体后会静止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趋触性:“动物对其所赖以生存的基底所具有的定向作用”;

正趋触性:“主动趋向基底面”;

负趋触性:“主动背离基底面”。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中周围物体是蟑螂生存的基底,潜藏在缝隙间保持身躯与周围物体的接触,符合“主动趋向基底面”,符合正趋触性的定义,排除;

B项:该项中固体障碍物是蝙蝠生存的基底,蝙蝠飞行时避开一切固体障碍物,符合“主动背离基底面”,符合负趋触性的定义,当选;

C项:该项中岩礁是岩礁鱼类生存的基底,栖息在岩礁缝隙,通过皮肤、侧线接触岩礁,符合“主动趋向基底面”,符合正趋触性的定义,排除;

D项:该项中生活在土壤、卷叶或狭缝内的昆虫躯体两侧或背面接触物体后会静止,静止说明没有“主动背离基底面”,不符合负趋触性的定义,排除。

 


 

 

 

 

 

 

 

 

 

 

 

 


如需咨询课程,点击这里联系在线客服

或者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工作人员看到后会尽快联系您

上一篇: 11月8日题本

下一篇: 11月12日题本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东汇达地址

东汇达教育总部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国际中心3号楼A座20~21楼
电话:0851-85942868
网址:http://www.dhdjy.cn
  • 贵阳
  • 安顺
  • 遵义
  • 凯里
  • 毕节
  • 威宁
  • 黔南
  • 兴义
  • 六盘水
  • 盘州
  • 铜仁
  • 广西
  • 云南
贵阳东汇达教育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国际中心3号楼A座2104
电话:0851-85942868
在线咨询 客服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