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1月2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关于广东的高质量发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数字经济上
B.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广东产品、广东企业、广东产业
C.扎实抓好“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
D.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常识。
A项错误,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决策部署,出台《“数字政府2.0”建设落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若干措施》,发挥数字政府建设牵引驱动作用,依托数字政府大平台持续创新涉企服务应用,赋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B项正确,2023年2月2日,在广东省工商联召开广东省民营企业家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誓师大会上指出:“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广东产品、广东企业、广东产业,力争上游、赶超一流。”
C、D两项正确,2023年1月2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指出,要勃发开局之气象、展示开局之作为,扎实抓好“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坚持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等重大部署落实。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2、国家大柄,莫重于兵,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起步之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的战略安排是:
A.到2035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B.到2040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C.到2049年全面实现国防和军队信息化
D.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政治常识。
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部分的“(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指出:“党提出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确立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制定到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故正确答案为D。
3、“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持之以恒的专注追求,不仅是科研求索的唯一捷径,也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基石。古往今来,多少有所建树者,正是在坚守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的信念中,创造了令人_______的非凡业绩,留下了让世界惊叹的不朽_________ 。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刮目相看 成就
B.另眼相待 丰碑
C.叹为观止 华章
D.拍案叫绝 功绩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
第一空,搭配“业绩”,且“创造了令人······的非凡业绩,留下了让世界······的不朽······”相同句式表并列,故横线处应体现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之意。A项“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C项“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均符合文意,保留。B项“另眼相待”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拍案叫绝”指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强调对某人的作品或者话语等赞赏,与“业绩”搭配不当,排除。
第二空,根据相同句式表并列可知,横线处需对应“业绩”,即所取得的事业成绩。A项“成就”指成绩、业绩,符合文意,当选。C项“华章”指称颂他人诗文华丽的赞美之词,文段此处指有所建树者自己所取得的事业成绩,并非称颂他人的赞美之词,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人生价值》
4、我们的节日文化,总在传承发展中______。除夕守夜的年俗,从围炉夜话到一起看春晚,再到边看春晚边晒年夜饭,形式越来越丰富;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读诗、赛诗活动,诗意过节过出清新感。从更广视角看,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既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______的实践再造,还有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因为坚守正道,所以敢于______、海纳百川;因为主动求变,所以时代气息更浓、生机活力更足。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另辟蹊径 点铁成金 革故鼎新
B.别具一格 千锤百炼 集思广益
C.精彩纷呈 脱胎换骨 标新立异
D.别开生面 大浪淘沙 推陈出新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根据前后文可知,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沉淀与创新。D项“大浪淘沙”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可以体现中华文明在传承中经历了磨砺与锻造,且可与前文的“长河”、后文的“奔腾澎湃的创新汇流”构成形象表达的对应,保留。A项“点铁成金”指通过外力使铁变成金,比喻稍加改动就能使事物变得更好,B项“千锤百炼”指千百次的锤打和冶炼,比喻经受多次的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C项“脱胎换骨”指彻底改变,三项虽符合文意,但相较于D项均无法与文段中“长河”构成形象表达的对应,排除。
第一空,代入验证,根据横线前后文可知,我们的节日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形式越来越新颖、丰富。D项“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面貌,符合文意,保留。
第三空,代入验证,D项“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置于此处可与横线前后文对应,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光明网《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
5、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______,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要______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起死回生 一成不变
B.化险为夷 毫不动摇
C.绝处逢生 矢志不渝
D.转败为胜 按部就班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和后文“靠的就是······”可知,横线处表达遭遇风险冲击而没有被打败的意思。B项“化险为夷”指使危险转变为平安,符合文意,保留。A项“起死回生”指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C项“绝处逢生”指在陷入绝望的困境中遇到了生路,D项“转败为胜”指变失败为胜利,文中只是遇到风险冲击,并没有到达死亡、绝望或者失败的境地,程度过重,均排除。
第二空,代入验证。根据后文“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可知,横线处表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思。B项“毫不动摇”意为丝毫不改变意志,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人民日报《科学把握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思想纵横)》
6、青色文化_____,繁复至极,但沿着牛顿的光谱学说看过去,青光的波长在425至445纳米之间,仅仅20纳米而已,又显得______了。两相对比,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震撼。想来,这就是科学与文化的魅力吧。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浩若烟海 不值一提
B.源远流长 无足轻重
C.绚丽多彩 平淡无奇
D.洋洋大观 微乎其微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空,横线处所填成语搭配“青色文化”,且由后文的“繁复至极”可知,此处应体现“青色文化”多而复杂的特征。C项“绚丽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D项“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繁多,丰富多彩,均符合文意,保留。A项“浩若烟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大海,多指书籍、文献等数量多,与“青色文化”搭配不当,排除;B项“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并未体现多而复杂之意,排除。
第二空,由“仅仅20纳米而已”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体现“小”的意思。D项“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符合文意,当选。C项“平淡无奇”形容事物没有什么突出的、出色的地方,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北京晚报《<青色极简史>:青色里的传统文化》
7、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和药用菌人工栽培基本都以木材为原料,在我国每年仅栽培香菇一项就要砍伐阔叶林1000万立方米以上,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菌林矛盾”。由此我国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研究,1986年,终于成功培育出可做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菌草,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运用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和生产菌物饲料、菌物肥料的综合技术。菌草技术开辟了“菌”与“草”交叉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菌草技术:
A.有助于解决“菌林矛盾”的难题
B.是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的原创技术
C.为食药用菌栽培提供了新的思路
D.为保护阔叶林资源开辟了新途径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文段开篇说明以木材为原料人工栽培食用菌和药用菌,结论词“从而”后强调这种做法产生了“菌林矛盾”等问题,接着通过“由此”指代前文提出对策,强调我国培育出可做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菌草,并摸索出一套菌草技术,尾句论述了菌草技术的积极意义,故文段重在对策,强调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的问题,对应A项。
B项,文段并非强调菌草技术的原创性,而是强调用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的问题,故“原创技术”偏离文段重点,排除;
C项“提供了新的思路”相较于A项“解决‘菌林矛盾’的难题”,表述不够明确,排除;
D项“阔叶林”对应文段“从而”之前的内容,且文段论述的在香菇栽培中砍伐阔叶林一事,仅为栽培食药用菌的一类情况,属于举例子内容,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人民日报《菌草——造福人类的“幸福草”》
8、数字媒介是现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文明的最新成果,它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在数字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时间与空间问题不再制约文明交流,能否数字化则是影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文明交流主体间的关系是多向度的,既是现实的交往也是虚拟的交往,既是在场的交往又是离身的交往,文化族群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文化交流途径依赖数字化传播
B.数字技术不断创造文明新样式
C.数字化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
D.数字媒介多维度影响文明交流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文段开篇引出“数字媒介”的话题,并指出人们可以在数字媒介上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之后引出“文明交流”的话题,指出文明交流的内容及过程被存储于云端,数字化使文明交流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之后通过“关键”强调数字化对文明交流的影响重大,接着后文进行详细解释说明。故文段强调“数字媒介”对“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对应D项。A项,缺少主题词“数字媒介”,偏离文段核心话题,排除;B、C两项,均缺少主题词“文明交流”,偏离文段核心话题,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涂凌波: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
9、①有的人整天忙碌,却不清楚究竟做了什么;而有的人无论碰到多急多难的事情,总能从容不迫,轻松化解
②我们周围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一生没有干几件出彩的事,有的人只要用心干的事,件件精彩
③提高工作水平是每一位年轻干部的迫切期盼
④分析后者,他们在进入重要领导岗位之前,通过理论学习、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一般具有较强的基本功、鲜明的角色认知和境界、方法上的充分储备
⑤有了这些准备,无论到什么岗位,只要熟悉业务、注意方法,工作都会干得很好,工作水平一定会很快提高
⑥工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学合理安排,离不开对事物深厚的感悟积累,这就要求持续加强理论学习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⑥④③⑤②
B.③⑥②①④⑤
C.②①③④⑤⑥
D.⑥③①②④⑤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观察选项,判断首句,①句介绍了两种人的不同情况,②句介绍了我们周围存在的情况,③句介绍了每一位年轻干部都期盼提高工作水平,⑥句介绍了如何提高工作水平,从内容上分析,难以判断首句,寻找其他线索。
⑤句出现指代词“有了这些准备”,故前文应该提到“准备”,对比选项,④句提到了“充分储备”,可以与⑤句形成指代词捆绑,B、C、D三项保留,③句并未提到“准备”,不能与④句捆绑,排除A项;
继续对比选项,④句出现“分析后者”,证明④句前应论述多个不同主体,①句、②句存在论述了两个主体,能够与④句捆绑,B、D两项保留,而③句只介绍了“每一位年轻干部”的期盼,不能与④句的“后者”构成捆绑,排除C项;
对比B、D两项,可以判断①句和②句的位置,②句通过“我们周围常有这种情况”引出话题,之后具体论述“有的人······有的人······”,①句也在通过“有的人······有的人······”进行具体阐述,故②句在①句前更为合理,排除D项。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把理论学习作为党性修养的终生之需》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人民日报《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防线》
10、文学名篇精粹光润、千锤百炼、声情并茂、朗朗上口,具有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一些属于上上品的短小篇章,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杜牧的《清明》,几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从屈原到鲁迅,二千余年间的不少名篇是蕴含着国魂的要素的,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类的名句,长久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的意志。鲁迅的《阿Q正传》揭示的阿Q相也在暴露国民精神弱点上广为人知。由于文学名篇具有文化精神聚焦的特征和久传广播、深入人心的功能,不妨这样认为,_____________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是可以审视、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体味的
B.它们是国魂与国民的一种极佳的精神契合点
C.它们对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滋润,是多层次的
D.它们表明的精神文化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横线在文段尾句,且横线前由“这样”指代前文,故横线处的句子要对前文进行总结。文段开篇引出“文学名篇”的话题,指出其有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接着通过举例进行论述。之后指出不少名篇蕴含着国魂要素,可以激励人们的意志,接着通过并列关联词“也”指出部分名篇也可以暴露国民精神弱点。文段尾句通过“不妨这样认为”进行高度总结,得出结论,即具有文化精神聚焦特征和久传广播、深入人心功能的文学名篇将国魂与国民联系在一起,对应B项。
A项,“可以审视、触摸、呼吸、体味”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C项,“人的主体精神世界”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精神文化价值难以估量”文段并未体现,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古今文学名篇》
1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元素组成不同,且无明显属性规律,考虑数量规律。观察发现,题干图形封闭区域明显,优先考虑数面,题干图形的面数量依次为3、5、4、5、6,单独数面无规律。继续观察发现,题干图形的外框均为多边形,考虑外框直线数,外框直线数依次为3、5、4、5、6,可知面数量与外框直线数量相等,只有A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A。
12、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①④⑥,②③⑤
D.①⑤⑥,②③④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本题为分组分类题目。图形元素组成不同,且无明显属性规律,考虑数量规律。观察发现,图①⑤⑥中的黑球数量均为9,图②③④中的黑球数量均为7,即图①⑤⑥为一组,图②③④为一组。
故正确答案为D。
13、即兴能力是企业在紧急、不可预测环境下,计划与行动同时进行,通过对资源进行利用和整合呈现出创造性,从而自发地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即兴能力的是:
A.企业聚餐,员工老杨一杯酒下肚,情绪立即高涨起来,即兴为大家表演了诗朗诵
B.负责公司招聘的人力资源部通过对考生即兴演讲效果的比较,确定最终录用人员
C.某企业面对技术封锁,边调整发展规划,边创新研发技术,最终成长为行业巨头
D.为应对未来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的不利影响,企业启动了机器设备升级换代工作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企业在紧急、不可预测环境下”、“计划与行动同时进行”、“通过对资源进行利用和整合呈现出创造性”、“自发地实现预期目标”。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中员工老杨在企业聚餐时的表现属于个人行为,不符合“企业在紧急、不可预测环境下”,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该项中负责公司招聘的人力资源部对考生的考核和录用属于人力资源部的日常工作,不符合“企业在紧急、不可预测环境下”,也未表现出计划和行动情况,不符合“计划与行动同时进行”,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该项中某企业面对技术封锁,符合“企业在紧急、不可预测环境下”,调整发展规划,创新研发技术,符合“计划与行动同时进行”、“通过对资源进行利用和整合呈现出创造性”,最终成长为行业巨头,符合“自发地实现预期目标”,符合定义,当选;
D项:该项中为应对未来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的不利影响,企业采取了一些措施,说明已经预知未来如何,不符合“企业在紧急、不可预测环境下”,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4、胶带纸思维:指使用各种表面上看似比较简单、笨拙的临时性手段,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下列不属于胶带纸思维的是:
A.临近下班的时候突然下了大雨,穿了新鞋子的小丽不想把鞋子弄脏,于是从办公室抽屉里拿了两个塑料袋套在脚上,一直走到地铁站鞋子都没湿
B.马先生家下水道堵了好几天,偶然在短视频中看到了一个用白醋兑苏打水通下水道的方法,在家试验多次都没有成功,最后还得请专业人员上门疏通
C.某社区举办的花街夜市突然停电,周围一片黑暗,社工小叶立刻去商店买来了一些蜡烛,点点烛光不仅照亮花街,还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D.小雯的房间突然掉了一块墙皮,但第二天有几个朋友要来访,她急中生智找出与朋友们的合影遮住了脱落墙皮的地方,美观又温馨
【答案】B【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表面上看似比较简单、笨拙的临时性手段”、“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从办公室抽屉里拿了两个塑料袋套在鞋子上,符合“表面上看似比较简单、笨拙的临时性手段”,一直走到地铁站鞋子都没湿,符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定义,排除;
B项:用白醋兑苏打水通下水道的方法,符合“表面上看似比较简单、笨拙的临时性手段”,但试验多次都没有成功,不符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不符合定义,当选;
C项:去商店买来了一些蜡烛用来照明,符合“表面上看似比较简单、笨拙的临时性手段”,点点烛光不仅照亮花街,还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符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定义,排除;
D项:找出与朋友们的合影来掩盖脱落墙皮的地方,符合“表面上看似比较简单、笨拙的临时性手段”,遮住了脱落墙皮的地方,美观又温馨,符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15动作技能是指经过学习,个体自主完成某个目标的动作操作能力。依据动作连贯与否。分为:(1)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的技能。其持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新的起始点;(2)非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技能。其持续时间较短。精确性可以计数。动作起点与终点都是清晰可辨的。依据动作对外部刺激的利用程度。分为(1)封闭性动作技能。是指相对来说可以不参照外部条件变化进行的动作技能;(2)开放性动作技能。是指动作需要随外部情境变化做相应变化的动作技能。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连续且开放性动作技能的是:
A.驾驶
B.收割
C.投篮
D.射击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连续性动作技能:“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持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新的起始点”;
非连续性动作技能:“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技能”、“持续时间较短、精确性可以计数”、“动作起点与终点都是清晰可辨的”;
封闭性动作技能:“相对来说可以不参照外部条件变化”;
开放性动作技能:“动作需要随外部情境变化做相应变化”。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驾驶”的过程是连续的,一般驾驶的时间相对较长,且驾驶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起始点,符合“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持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新的起始点”,符合“连续性动作技能”的定义;且驾驶需要结合路况随时调整,符合“动作需要随外部情境变化做相应变化”,也符合“开放性动作技能”的定义,因此属于连续且开放性动作技能,当选;
B项:“收割”的过程是连续的,收割的时间相对较长,且收割中各项动作没有明显的起始点,符合“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持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新的起始点”,符合“连续性动作技能”的定义;但收割主要靠自我调节,动作一般不需要随外部情境而变化,不符合“动作需要随外部情境变化做相应变化”,不符合“开放性动作技能”的定义,排除;
C项:“投篮”是突然爆发的动作且可以计数,符合“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技能”、“持续时间较短、精确性可以计数”、“动作起点与终点都是清晰可辨的”,符合“非连续性动作技能”的定义,不符合“连续性动作技能”的定义,排除;
D项:“射击”是突然爆发的动作且可以计数,符合“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技能”、“持续时间较短、精确性可以计数”、“动作起点与终点都是清晰可辨的”,符合“非连续性动作技能”的定义,不符合“连续性动作技能”的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6、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A.汽车爆胎:汽车漏油
B.防洪堤:绿化带
C.纯种繁育:杂交繁育
D.销售提成:股份分红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逐一代入选项。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两种形式,二者为并列关系,且为并列中的矛盾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汽车爆胎和汽车漏油均为汽车会出现的故障,二者为并列关系,但是汽车除了爆胎和漏油外还会出现其他故障,所以二者为并列中的反对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防洪堤是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建立的堤坝,而绿化带是为了起到绿化的作用,美化环境,二者构不成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纯种繁育是同一品种内进行后代繁育,杂交繁育是不同品种间进行后代繁育,二者为并列关系,且为并列中的矛盾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销售提成与股份分红均为获得收入的两种形式,二者为并列关系,但是获得收入除了销售提成与股份分红外还有其他形式,所以二者为并列关系中的反对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7、蟾蜍:蛤蟆:两栖
A.蝈蝈:蟋蟀:蛐蛐
B.鸿鹄:鸿雁:飞禽
C.水蛭:蚂蟥:水生
D.杨树:柳树:白杨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逐一代入选项。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蟾蜍也叫蛤蟆,是一种两栖动物。故蟾蜍与蛤蟆为全同关系,同时二者与两栖为种属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蝈蝈和蟋蟀是并列关系,蟋蟀也叫蛐蛐,二者为全同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鸿鹄中的“鸿”指大雁,“鹄”指天鹅,“鸿雁”指鸟纲、鸭科、雁属的大型水禽,二者不是全同关系,与题干逻辑干系不一致,排除;
C项:水蛭也叫蚂蟥,是一种水生动物。故水蛭与蚂蟥为全同关系,同时二者与水生为种属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杨树和柳树是两种不同的树木,二者为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8、发酵乳制品因为其丰富的营养和益生菌含量,给人们带来了广泛的健康益处,比如,益生菌中最突出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能够减少病理改变,刺激粘膜免疫与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和增强免疫系统。最近,有科学家通过对 190多万人的研究得出,发酵乳制品能够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目前国内未有此类明确的专业报道
B.发酵物产生的益生菌都是对身体有益的
C.喝酸奶能够降低19%的肿瘤发生风险,此说法受到权威专家的认可
D.发酵乳制品中的益生菌可以维持肠道稳态并发挥潜在的抗癌作用
【答案】D【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发酵乳制品能够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
论据:无。
本题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加强优先考虑补充论据,可以通过解释原因或举例进行加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说的是目前未有此类明确的专业报道,没有说明发酵乳制品是否能够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属于不明确项,无法加强,排除;
B项:该项说的是发酵物产生的益生菌都是对身体有益的,而论点在说发酵乳制品能够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对身体有益是否就能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并不明确,属于不明确项,无法加强,排除;
C项:该项说的是喝酸奶能够降低的肿瘤发生风险,酸奶属于发酵乳制品,举例补充论据,可以加强,保留;
D项:该项说的是发酵乳制品中的益生菌可以维持肠道稳态并发挥潜在的抗癌作用,解释了为什么发酵乳制品能够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解释原因补充论据,可以加强,保留。
对比C、D两项,C项是举例,D项是解释原因,解释原因的加强力度大于举例,D项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19、医学上把晕车叫做“晕动症”,眼睛可以通过视神经,告诉大脑我们有没有在动;而耳朵则通过平衡感知系统 ——前庭,感受是否真的在动。正常情况下,眼睛和耳朵提供的信息是一致的。但坐在晃动的车上时,我们接受的信息出现了分歧——耳朵会觉得“你动了”,而眼睛则觉得“你没动”。这时,大脑接收到了两个不一致的报告,就会让它有点晕。据此,有人推理出一个结论:坐在车上看手机时往往会晕车晕得更严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车内光线不足,看手机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B.车辆的颠簸使眼睛难以聚焦,会损伤视力
C.看手机时会强化我们“没有动”的感觉
D.晕车多数都是由于前庭发育不良引起的
【答案】C【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坐在车上看手机时往往会晕车晕得更严重。
论据:坐在晃动的车上时,我们接受的信息出现了分歧——耳朵会觉得“你动了”,而眼睛则觉得“你没动”。这时,大脑接收到了两个不一致的报告,就会让它有点晕。
论据在说动没动和晕车的关系,论点在说手机和晕车的关系,论点论据话题不一致,优先考虑搭桥,即在动没动和手机之间建立联系。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选项说的是车内光线不足,看手机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但论点讨论的是坐在车上“看手机时”是否会“晕车晕得更严重”,话题不一致,无法加强,排除;
B项:选项说的是车辆的颠簸使眼睛难以聚焦,“会损伤视力”,但论点讨论的是坐在车上“看手机时”是否会“晕车晕得更严重”,话题不一致,无法加强,排除;
C项:选项说的是看手机时会强化我们“没有动”的感觉,说明看手机时大脑接收到的两个不一致的报告会更强烈,导致晕车更严重,在“没有动”和“手机”之间搭桥,可以加强,当选;
D项:选项说的是晕车多数都是由于前庭发育不良引起的,是在说晕车的原因,但论点讨论的是坐在车上“看手机时”是否会“晕车晕得更严重”,话题不一致,无法加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0、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了人脑生长增大呢?一项研究指出,人类祖先最初主要捕食非洲大陆上最大、行动速度最慢的猎物。但在约460万年前,大型动物开始消失或减少,人类转而捕食体型较小的动物。研究结论是,这种转变让人脑承受进化压力,使其生长变大,因为较小的猎物更难跟踪和捕捉,捕猎小型动物的过程也更复杂。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A.研究证明,人脑的生长增大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而非由单一因素造成的
B.在距今约百万年前的人类遗址中还遍布大象骨头,表明大象仍是捕食对象
C.脑组织完善,脑细胞数量增多,这是人类长期改造自然界和人自身的结果
D.哲学家认为,生产劳动促进了人脑生长增大及大脑形成和组织结构的完善
【答案】A【东汇达教育解析】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人类转而捕食体型较小的动物让人脑承受进化压力,使其生长变大。
论据:较小的猎物更难跟踪和捕捉,捕猎小型动物的过程也更复杂。
本题论点讨论的是“人类捕食体型较小的动物使人脑生长变大”,论据讨论的是“捕捉较小的猎物更难也更复杂”,二者讨论的话题一致,削弱优先考虑削弱论点,即说明捕食体型较小的动物不能使人脑生长变大。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说明单一因素无法促使人脑的生长增大,因此,仅靠捕食动物体型大小的改变这一因素无法得出可以促使人脑生长变大的结论,否定论点,可以削弱,当选;
B项:只能说明百万年前大象仍是人类的捕食对象,但无法说明此时人类不捕食体型较小的动物,以及脑部进化与人类捕食体型较小动物的关系,无法削弱,排除;
C项:说明脑部进化是长期改造自然界和人自身的结果,但论点讨论的是脑部进化与人类捕食体型较小动物的关系,二者话题不一致,无法削弱,排除;
D项:生产劳动促进了人脑生长增大及大脑形成和组织结构的完善,这只是哲学家的想法,但是否符合实际不明确,为不明确项,无法削弱,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